本站讯 我校自4月起开展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经初赛选拔、复赛竞选,现共有40个团队获得区赛资格,现针对重点作品做出如下报道:
“一带一路”是一项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延展深化。景剑峰副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带领“爱智组合”团队,秉持“元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条经济要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碰撞、传播的途径”的观点完成《元代佛道回四教的竞争,融合及当代启示——以“一带一路”为视角》作品,该作品以文化传播视角切入,运用宗教学、宗教社会学等方法对“尤其体现宗教传播路线的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探寻背后的宗教发展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缩小区域差异,入境旅游则是衡量国际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准。在韩冬老师的指导下,由吴星南、张艳蕾、林家豪、白晓天、于恩惠、窦鑫宇组成的团队完成《内蒙古入境旅游发展均衡性研究》,该作品侧重于内蒙古地区入境旅游的研究。根据2003-2017年的数据,利用Theil系数和市场重心模型对内蒙古入境旅游发展均衡性所进行的分析,既提出了入境旅游发展对内蒙古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提出了发展问题。
针对我国“重煤轻油少气”的能源现状,提高煤炭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化工学院李常艳副教授指导团队完成《探析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作品,以内蒙古褐煤为研究对象,针对褐煤煤质、煤浆浓度配比及德士古气化炉烧嘴三方面对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为内蒙古地区煤气化技术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北京大学博士、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魏航指导2016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刘晓宇、黄浩然应用石墨烯等原料构筑一种三维自支撑的柔性材料,完成《新型石墨烯-水滑石柔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质的探究》作品,利用柔性电极材料,可以将不同催化剂进行针对性负载,在未来的柔性材料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语音智能翻译助手》作品由计算机学院飞龙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2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组成的团队完成。该作品基于智能语音交互模式,结合多民族语言地区的大环境、聚焦于蒙汉民族交往,依靠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技术支持,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蒙汉语音翻译。为蒙汉双语交流提供智能语音翻译助手,蒙汉语音智能翻译助手将推动提高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营造多元语言环境。
《盐生灌木西伯利亚白刺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在提高转基因杨树耐盐性中的应用》作品,由生命科学学院林晓飞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徐丽丽、王雪洋、李斯日古冷、续辉辉、李文璇等组成的团队,对西伯利亚白刺的耐盐基因(NsNHX1)进行深入的分析,遗传转化杨树,该基因的表达明显提高了转基因杨树的耐盐性。该研究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适应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