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知名作家,少年得志,十八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被誉为创作奇才,由此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此后他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创作上不断丰收,赢得了读者的尊重,一跃成为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青年作家。成为著名的《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又让他的创作视野更加宽广,创作理论更加深邃厚重。这样一位知名的作家,有一天来到了内蒙古大学南校区,故事也由此开始了。
他应邀参加内蒙古大学文研班的开班典礼,并作了题为《写作资源与小说技巧》的精彩讲座。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观众中爆发出阵阵掌声。他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现在依然历历在目。眯着缝的眼睛,将他的孩童之心显露无疑;憨憨的笑,将他的淳朴实在的性格标示出来这些就让我们已经对他产生好感了。接下来,他侃侃而谈,以致滔滔不绝。他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与作家创作的实例,让我们明白了生活是小说的资源,了解了创作的方式方法。讲的过程中,他幽默的语言,委婉的叙述,不时引来观众会心的笑我们被他征服了。他用崇高的文学精神拥抱这个世界,用先进的文学思想体悟这个社会,说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我们在他身上汲取养料的同时,还被他的诚实率真所感动。
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我们依然陶醉在他的生动讲述中。他的讲演结束后,给大家时间提问。我提了一个问题:
您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中,哪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具时空穿透力?
他十分认真地作了回答:
我认为,韩少功的作品最具时空穿透力,他有着意象的新,语言的深,带来的启示则是深远广大。他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人文认知,并用自己的创作实绩来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中奇绝怪异的荒诞。
对于这些,我一时不好理解,只能以速记的方式,把它写在笔记本上,以待后来慢慢品味。当提问结束的时候,我拿上笔和纸,请他给我签名,他不仅签了名,而且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与投稿信箱。一时,感动的暖流在我全身攒动,我含着敬意,目送他的远去。
原以为,他回到了北京,从此会与我天地相隔,不能有进一步的交流了。我还单一地认为,像人家这样日理万机的著名作家,怎么能想得起曾经一个认真听他讲座的青年学生呢?
然而,他回到北京的第三天,我还是给他发了短信。他竟然回复了,并送上了对我的祝福。这种意外的收获,让我感动之余,有了给他投稿的念头。于是我将自己以前写过的散文寄给了他。原本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可他却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了邮件。现摘录如下。
志刚:
文章看了,觉得写得不错的,是一个比较顺溜的散文.对于我们杂志来说肯定是厚度不够,但是,你对文字的感觉很好,还要继续多写,多写多读就能写好.另外,毕业了,文字功底好的话,干什么工作都不错的,不见得最终搞文学了,当部长或盟长,都需要文字好的。
老邱
虽然投稿没有被选中,但是他的这一番言语对于我的鼓励之情,让我终生难忘。从他的言语中,我可以感受得到他的和蔼、真率和质朴。他的老邱一词的运用,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出这位作家是谁了吧?他就是邱华栋。
一个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学生,一个是视野开阔的编辑,一个是孜孜以求的读者,从没想过,这样的两个人会相遇,并从此有了交往。我觉得,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之间的一种感念之情,另一方面则是邱老师的大家风范照耀辐射着四方。以他的知名度,他本可以耍派头不给我签名,但是他不仅给我签了名,而且给我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以他的繁忙程度来说,他本可以不回我的信息,但是他不仅用心读了我的文章,并且像好朋友似的给我提出了温暖的建议。这些细小的东西,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他一贯作风的表现,而默默无闻的我却深深地将所有这些记在心里,让这些美好的记忆成为我人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这就是我眼中的邱华栋老师,年轻有为,谦逊朴实,乐观幽默,为人师表。
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石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