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新农村建设感悟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9日 浏览次数:626次 字体大小:【

本站讯  (通讯员 袁新萍)7月21日,我所在的“体验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十三排村通过走访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其重难点在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论经济怎样发展,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虽在减少但仍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农村人口数量为56401万,占比40.42%。)这就尤其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资料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如今,距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过了十四个年头,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借这次实践机会,我去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十三排村进行体验实践。

到达实践地后,眼前的景象并不是像网上的农村照片一样脏乱差,宽阔的马路一直穿过整个村子的主干路,街道全是整洁的水泥路,街道之间几乎每隔200米就有一个垃圾箱,看不见一点垃圾的踪影。在与十三排村村长通话后,经过允许我到了村委会与村长请教关于近几年十三排村的变化与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村长告诉我,村子里的路及广场的修建,行道树的种植等美化工作是由政府拨款雇佣农民完成的。不是农忙期的本村村民可以被雇佣,既可以补贴家用又可以美化村子。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智慧,节省其他人力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雇佣当地村民,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又是一种其他形式的劳动补贴。在当天晚上,我去了村广场,通过与村民聊天了解到每周广场都会集体投放电影,例如《湄公河大案》、《红海行动》等,广场的健身设施十分齐全,与城市无差。且每天早上统一播放安全知识或法律普及宣讲。由此看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并没有忽视农村民众的文化素质层面,积极开展看电影,听宣讲,开展联欢会等活动。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而后的几天,经过村长的同意,我进行了随机走访以了解更多关于新农村建设。通过走访,我了解到了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即农业贷款及农业保险。据老乡说家里经济困难的可以申请农业贷款,贷款的利息很低,可以使他们在还完贷款后还有很多的余钱进行来年的开支。而农业保险的政策更是令他们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偶遇天灾田地收成少就可以得到基本经济保障。而且我观察到村子里几乎家家有电脑等上网设施和私家车,这说明民众的生活比较宽裕,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党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新农村建设的提议也是完全正确的。农民的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令我收获满满,虽然还有更多的新农村建设方面没有被我发现,但即使是短短的几天,也使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变化,感受到了党的伟大政策对农村的改变。

上一篇:中青网报道我校暑期“三下乡”社...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与...

相关推荐